1. 1996年與地方同好成立布袋嘴文化工作室,2002年立案轉型布袋嘴文化協會。
2. 2003年進入雲科大文資所就讀,從地方文史研究,轉型聚焦在台灣鹽業文化資產研究與再發展;
(1) 就學期間陸續承接許多鹽業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計畫,包括2003年「台灣鹽業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與研究」、「台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產業文化資產清查報告書」,及2005年「鹽業文化資產保存在利用—以布袋鹽場為例」、「轉動海水的命—鹽田風車、水車製作技術保存紀錄與研究」……等。
(2) 書寫三本鹽業文史專書,包括2005年文建會出版的《白金歲月台灣鹽》、2009年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出版的《臺灣.鹽》,及2013年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《大台南的鹽業》。
(3) 碩論《鹽業後生產情境文化資產建構》,成為後來文資實踐行動的理論基礎。
3. 2008年投入洲南鹽場重建(1824年闢建,2001年廢曬),13年來努力做好兩件事:
(1) 以鹽業文化資產為底蘊,發展「人與自然友善互動」的環境教育;2016年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。
(2) 以因應自然環境(海水、土地、季風、陽光)的技術驕傲,曬出有台灣文化味蕾的風味好鹽。
4. 場域重建與環境教育成果:
(1) 提出「布袋新鹽村,文化新鹽業」計畫,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「產業文化資產再生」計畫補助(2007年~2013年)。
(2) 提出「嘉義縣/鹽村文化生活圈」計畫,獲嘉義縣文化觀光局「地方文化館」計畫補助(2008年~2020年)。
(3) 2008年由老鹽工指導正式進場整建,以堅持兼顧歷史紋理與人文的生態工法,第3年終能正常產曬;隨後再依生產及體驗活動需求,逐年改善鹽田結構及公共服務設施。
(4) 2011年將文化場域的參訪體驗教育活動定位在「水地風光滿洲南」,並獲教育部「環境教育學習中心」計畫補助(2011~2020);付費預約導覽人數(含國中小校外教學及一般團客)從101年約2,200人次,到近4年維持在每年5,000人次,年活動營收約在150萬元以上。
(5) 2014年9月受邀在「國際博物館協會行銷與公關委員會(ICOM MPR) 2014年會/台灣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主辦」,發表〈洲南鹽場:水地風光人曬鹽〉案例分享。
5. 重要或知名的鹽品客戶:
(1) 餐廳烘焙及加工類包括--米其林二星餐廳泰芮、Logy,曾獲得世界冠軍的吳寶春、陳耀訓、福灣巧克力、法朋,及知名的森永製菓、蜷尾家;還有台北的一號糧倉、HOLT、牡丹和食、Embers、FikaFika,台中的樂沐、膳馨、宮原眼科、鹽與胡椒,嘉義的燒肉觀止、慕可,台南的阿霞飯店、高雄簡天才、安多尼歐,屏東的Akame、台東的Sinasera24……等,約有200多家。
(2) 重要通路包括--主婦聯盟、新光三越好好集、Sogo忠孝店好時好物、台南林百貨、天和鮮物、Pekoe、上下游市集、台灣好農、248農學市集……等,約有50個通路銷售點。
6. 文化資產場域經營成果:
(1) 2008年初進場營收僅6.5萬元;2015年自主營收達390萬元,首次超越公部門補助款;2019年營收成長至539.5萬元;目前有全職員工7人。
(2) 2012年~2019年獲勞動部補助多元就業經濟型及培力就業。逐步從NGO轉型NPO穩定後,再繼續朝社會企業轉型;2019年10月受邀,於勞動部「多元培力就業計畫社會創新案例共享會」,發表洲南案例。
(3) 洲南鹽場之鹽業文化資產再發展、環境教育或地方創生等主題之成果,受邀於許多公部門政策論壇、大學相關科系、NGO參訪交流等形式發表演講,2016~2020共約近100場。
7. 地方共好發展
(1) 2013年開始結合地方產業伙伴舉辦小旅行;2018年獲嘉義縣環保局補助,聚焦以「風土嘉濱」為核心概念,進一步串連在地友善環境生產者,推動地方產業創新發展;2020年邀請美食作家與主廚,舉辦「從餐桌回到產地」拜訪在地生產者。
(2) 2015年以創新手法凸顯在地生產者勞動價值,策劃「愛,安家樂業」攝影展於鹽場展出;2017年攝影展移至嘉義文創園區再展。2019年2月則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合作,將此議題成果重新詮釋,並於松菸文創園區策劃特展,受到媒體關注。